科技创新,人才培养,这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步,我院辜彬教授,郭聪教授和蔡国教授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中做出了独特且伟大的贡献,他们是“五老”精神的代表人。“身着白衣,心有锦缎。”三位老师性格各异,专研方向各不相同,但都怀着一颗对科研孜孜不倦的心。老师们已经到了退休年龄,但都不约而同地还在关注着科学前沿,为科研散发自己的余热。
如郭聪老师——
“退休?还不算真正的退休哩!8月份我还在跑一个自然基金项目,‘退休’生活丰富得很!”
当问到郭聪老师退休生活如何时,郭老师开怀一笑,这一笑,我们才得知,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郭聪老师实际上并没有真的闲下来,他秉持着“专业责任感”,仍旧奔赴在科研第一线。
郭聪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动物生态学,他曾主持过多项国家基金项目,攥写多篇论文及专著,在有害生物防治,特别是鼠害防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郭老师有相当丰富的野外经验,在谈到野外经历时,他教我们怎么抓老鼠,“头一天防治鼠夹,第二天要去收,抓到老鼠后,要记录大量的数据,比如鼠的外形,体重等等,而且,在野外要实现对小鼠的精细解剖很难,所以我们会将小鼠冻起来,带回实验室解剖。”郭老师说起野外经历的时候,眉飞色舞,十分高兴,在讲到去东北从事野外工作时,他还有些俏皮地学起了东北老乡们说话:“去隆安呐,走啥高速呐?”学得惟妙惟肖,令人忍俊不禁。郭老师十分喜欢在野外工作,用他的话说:“在野外工作起来是非常愉快的”。
郭老师谦逊地表示:“实际上有很多研究课题,老师也并不懂。”科学研究就是提出一个问题,通过大量阅读文献,设计实验,去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。郭老师将这个过程阐述为:“老师就是给你提供建议,以及实验条件的,而你们要做的就是弄懂这个问题,再反过来教会老师。”在他看来,写作是一种输出,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后,如何将其合适地解读出来非常重要,“每写出一篇文章,就像是往(科研)的门里迈进了一步。”他将科学研究定义为“探索未知”。
辜彬老师亦是如此——
退休后的辜彬老师捡起了三十几年没有拉过的小提琴,周末还会跟朋友们出去打网球,一边享受美好闲适生活的同时,他也在关注着如大湾居等的生态问题,有学生寻求他的帮助,他也会不遗余力地给学生提供指导,他称这一切为“发挥余热”。
辜老师同样关注新闻热点话题,前段时间有好几起关于学生学习压力太大师生关系紧张的新闻上,他谈到这个问题时,金句频出:“人是生物,而生物具有很重要的一个特性,那便是多样性。”接受不同,接受跨学科交叉,接受其他的想法,怀有博大的胸怀和平和的心态,是很重要的,“我们搞生态的,野外跑得多,见识广,心态都好。”
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虽然已至退休之龄,但老师们仍怀着一颗浩荡之心。这便是中国科研人的精气神所在,便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先驱者!
而蔡国老师,则教诲我们——
在人际交往问题上,蔡老师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:把工作做好,把内功练好。他讲了教书育人生涯中的一件事:有一个学生,读研期间研究鸡仔,却在被问到鸡是什么科的时候,答不上来!蔡老师觉得十分震惊,研究了两年,竟然连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科属都没有搞清楚,所以他说:“从宏观与微观,什么模样,形态,科属种,都要搞清楚才对。”
他教导说,做学生,就是要多问,在尊重他人的同时,也要不耻下问,不要怕丢脸,在蔡老师的认知里,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学问,要学会学习他人。
谆谆教诲,萦绕耳旁,深情期望,常挂心上。郭聪老师,辜彬老师和蔡国老师,他们都是我院最令人敬仰的前辈,照亮着我们后来学子的科研前行路。老师二字,传道受业解惑也,他们的温暖奉献,正如——“鲸落海底,哺暗界众生十五年。”
撰稿人: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研究生 王粤